Henrietta

Henrietta

魂兮归来,哀江南。

关于

  一个 blog 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长久以来不能找到答案。




  于内容而言,数年的 blogging 并没能留下什么我认为值得在更换到这个新平台之时值得保留的内容,于社会关系而言,独立站点在被巨头垄断的互联网之中也无疑已经是明日黄花。


  几年之后,看着之前的 blog 站点自动备份的数据包,回想当时写下的内容,倒也并没有什么值得重新被拿出来的东西。热情消散,再不会看着统计数据中多少人看过我的写的东西沉浸于片刻的表达欲被满足的愉悦之中以后,它们就和应试教育留下的笔记一样,确是曾经经历的证明,但就连我自己都不会再去翻看。No one really cares, not even myself.




  不过在现在的平台,写作的意图终于算是清晰了些许。迁移到 xlog 其实在写作体验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除了区块链的存储数据的方式带来一种” 你写的一切都被永久记录 “的压迫感。当然和压迫感一同的是那种” 终将有人记得 “的欣慰,毕竟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这种欣慰感貌似并不随着写下的内容的属性变化。如此再去想网上朋友的 blog,虽然有着” 两次友链跳转之内必有熟人 “这种定律,但是在感叹” 世界真小 “之余,除去技术类贴文,我也承认不会自然地逐句阅读素未谋面之人的站点中长久以来的文章。在这种事实之前,我自然不抱着被多少人发掘的期望来写作,但这种欣慰感仍然是确确实实的。好像在发布的一瞬间,一篇博文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任务,满足了我对它的所有期待。


  以如此的心态来写作给予我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如现在之我所想,可能对于 blogging 这一行为来说,内容并不重要。如黑格尔所说,感性地表达理念便达成美。


  于是,如果一定要找到任何微不足道的意义穿凿附会到在互联网上写作这一没什么实际价值的行为上,那么我写下的文字本身对于我写下文字这一行为就已然是足够的意义。我的故事被打包进区块之中,汇入数据的汪洋。它们带着这种自我安慰式的意义,纵使出生就被埋葬,依然不抱期望地等待。广袤的银河里,最晦暗的星也在闪烁,在这一点上,我的文章和我自己都是一样。


  我们,渺小到不可一世。

联络#

  ohayou#henri.moe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识何时须相逢。
加载中...
此页面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